中国气候风险披露水平仍存在显著提升空间
企业需提高气候披露的广度和深度
香港,上海,2020年9月24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平安」或「集团」,股票代码:香港证券交易所2318,上海证券交易所601318)今日宣布,平安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和金融壹账通联合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发表了一份有关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中国和美国最大型企业的气候风险披露现状的新报告。该报告发现,沪深300指数的中国企业在气候风险披露水平方面大幅落后于标普500指数的全球同业,因此须在气候风险披露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以赶上国际同业的水平。
这份主题为“气候风险披露:我们走到哪一步?为什么需要它?”的报告,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了182家企业在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所发布的277份气候风险披露文件。该可规模化使用的工具可以让投资者评估企业的披露质量。
该报告呼吁企业将气候风险和财务表现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关联,并借助可规模化使用的工具自动检测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实现更为真实、透明和可传达的更具前瞻性的信息披露。
概览
尽管包括?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在内的指引正被越来越多企业采?,但企业实际遵循此类框架具体建议的程度却参差不齐。该报告发现:
1.?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对?候?险的讨论最为频繁,欧美企业紧随其后,?中国企业则?幅落后于全球同业。
路在我们研究的四大股指(沪深300、标普500、欧洲斯托克50和日经225)成分股当中,日本企业讨论气候风险的频率最高,当中有52%的日经225企业(市值占比68%)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讨论了气候风险,欧洲斯托克50企业的比例为40%(市值占比44%),而在标普500企业的比例为33%(市值占比53%)。
路沪深300中的中国企业在此方面明显落后,只有3%的沪深300企业(市值占比13%)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讨论了气候风险。
数据来源: 彭博数据分析
2.报告发现在披露气候风险的中国和美国企业当中,主要涵盖了六个独特主题,包括:“能源使用”、“治理”、“人权与员工健康和安全”、“气候相关风险管理”、“排放”及“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报告和重要性”。
路文本分析的重点为标准普尔500和CSI 300企业,因为它们是美国和中国(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占全球股票市场的52%)最具代表性的指数。
路“排放”是覆盖率最高(21.4%)的主题,而“GRI报告和重要性”的覆盖率则最低(10.1%)。
路对标TCFD的四个核心建议(“治理”、“战略”、“风险管理”及“指标和目标”),报告发现上述六个主题均无法完全符合“战略”的建议,足证企业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战略”信息披露不足。覆盖率最高TCFD建议为“指标和目标”。
3.尽管TCFD等国际框架建议将气候风险与财务表现挂勾,财务影响指标的披露情况并不理想,纯气候相关的指标披露程度更高。
路在披露气候信息的企业中,超过90%披露了碳排放和能源使用的相关指标。大部分行业的碳排放披露率接近:在各个行业中,超过90%的企业披露了碳排放和能源使用指标,运输业除外。
路用水情况的披露情况相对并不那么突出,各行业的平均覆盖率为58%。
路对土地使用情况的披露相对不足,只有6%的企业披露了土地使用情况,可能是因为该指标仅与某些特定行业相关。
路财务影响指标的披露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对资本和融资的影响”指标,其平均披露率仅为16%。
路按行业维度的分析数据发现,保险业,以及基础设施和运输业对“资产和负债”影响方面的定量披露更为清晰。后者对“收支”维度的覆盖也优于其他行业。
4.报告呼吁中国企业首先要进行披露,以赶上全球同业。对于所有企业,当前的披露情况与包括TCFD在内的气候风险披露指引的要求之间仍存在差距。
路企业应在气候风险披露和财务表现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企业可针对中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陆续出台的关键政策进行分析,如碳定价及能源结构变化等,就资本成本、估值和市场份额进行成本和机遇的预测。平安目前正根据其投资组合内公司的特定收入流及面对物理和转型政策风险的预期影响,开发反映气候风险的投资组合资产再定价模型。
·END·
本文由 保险知识_个人保险基础知识_保险小知识分享|我险网 授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